陳永興 醫師
第廿三屆醫療奉獻獎 - 人權醫師陳永興 醫人醫心醫社會
在醫界與政界服務多年,陳永興從醫當過精神病患的啟發者,公共衛生執行者,站上街頭、擔任立委為弱勢族群爭人權,從政制定法律,60歲那年,陳永興受洗為基督徒,全新人生為主奉獻,他接下了天主教靈醫會羅東聖母醫院院長一職,推動「老人醫療大樓」的募款興建工程,他始終如一,默默為台灣的醫療、弱勢付出,獲頒今年的醫療奉獻獎。
從小陳永興就有著反威權的意識,起因於他在糖廠工作的父親。讀商校的父親,少年得志,在日治時期進入台灣收入最好的國營企業─糖廠工作,很快就當了會計及總務主任,戰後國民黨接收台灣,糖廠全被接管,他的工作表現佳,一直要被吸收入國民黨,但他父親堅持不肯,在228事件時也動用關係救了很多人,最後因為和國民黨政治控制糖廠理念不合而離職。
陳永興也因此深受影響,初中深具反抗性格的他,在就讀高雄二中時常到舊書攤裡翻寶,他找到了魯迅的書,還翻到了自由中國、文星等雜誌,了解了原來很多課堂裡學的歷史並不是教科書的內容,也養成了他凡事要追究到底,了解原委的性格。
高中就讀台南一中的他,遇到了影響甚多的西班牙籍神父袁國柱,每逢寒暑假,神父帶他們到屏東山地門原住民部落去服務,從這位天主教神父身上,他發現人世間真的有人可以只為別人而活,而不為自己,他當時非常感動,「要為人服務不是不可能,確實是有人做到了!」。
因為這樣的歷程,在選擇大學志願時,他一心想讀法律,也想當文學家,要替社會伸張正義,但是他的父母積極鼓勵他學醫,最後如父母所願,考上高雄醫學院。
「一直到讀了史懷哲傳記,我了解到醫生也可以做很多服務的工作」,陳永興說,他原本覺得醫學院的課程很無趣,但史懷哲的經歷讓他頓悟,眼科醫師陳五福服務盲胞的精神,也讓他相當佩服,大學一年級,他就認養了3個孤兒,還參加高雄生命線志工服務,為小兒麻痺症兒童做復健,組成「百達山地服務團」長達10年之久到屏東霧台鄉山地部落從事醫療服務,開創大學生參與社會服務的風氣,1984年曾獲「台美基金會社會服務獎」。他還寫作、投稿到學校刊物及報紙媒體,與黃春明等媒體人,還有民主運動人士結為好友。
曾在生命線當過志工的他,知道人不只肉體會生病,精神也會生病,加上當時的社會,願意當精神科醫師的並不多,於是他選擇到精神科從醫,「不一定要選熱門科別,也許更能照顧有需要的病人」,陳永興內心默默的立定志向。
台北市立螢橋國小被潑硫酸事件,還有龍發堂事件,媒體報導相當大篇幅,當時陳永興和台北市立療養院的醫師,探討台灣究竟有多少精神病患沒有受到良好的照顧,媒體這樣的報導並不公平,於是陳永興曾跟著當時的台北市立療養院長葉英堃,做了一次全國精神醫療設備和人力調查,陳永興到處演講,到處發送「誰來關心精神病人」的傳單,後來還出版「飛入杜鵑窩」一書,呼籲立法院制定精神衛生法,鼓勵醫學生從事精神科。
陳永興也以「社工」的角度,從事精神科醫療,他到日本參訪時,發現日本的精神科病友家屬,成立了支持團體「全家聯」,彼此互助,他返台之後也鼓勵病友家屬,成立了台灣第一個病友家屬支持團體「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」。
陳永興說,雖然現在已經制定了「精神衛生法」,精神病患的人權受保障,台灣的精神醫療有了很大的進步,也有了健保,家屬負擔輕了,機構進行評鑑,改善了不少,但依舊還是有空間,比如各界對病友依舊存在著害怕、排斥,因為不了解,也有偏見,尤其是精神病患求職困難,參與社會活動機會及來源少,都是需要改進的。
早期他一直默默的參與台灣的民主運動,包括美麗島事件等過程,他說自己一開始純粹是以社會服務角度切入,去做文化運動和人權運動,直到花蓮參選立法委員之前,從沒有要去選舉或從政,一心只想做醫生,關心社會和照顧弱勢,從柏克來大學修讀碩士返台後,他開始關心人權,平反二二八。
「每個人都可以為人權關懷盡一份心」,陳永興到美國柏克萊大學攻讀碩士時,受到美國開放的社會影響,深覺要站出來為弱勢者發聲,他發現美國人勇於站出來關懷環境、動物、種族等,甚至是其他國家的問題,不僅只政治人士,家庭主婦、學生都可以。
於是他在返台後擔任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,擴展關懷社會人權的角度,他到監獄探視政治犯,關懷婦女人權,上街救援雛妓,為勞工發聲,參與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等等。
擔任立委期間,他推動特殊教育法、職能治療師法,獲得全國公益團體評為傑出立委,並獲頒高醫傑出校友獎與賴和醫療服務獎。在1998年時他完成台灣第一本描寫台灣醫療環境發展變遷的專書「台灣醫療發展史」,擔任高雄市衛生局長期間,籌建台灣第一座醫療史博物館,推動醫療相關人才流動,大擔提出護士、藥劑師、醫檢師及公衛人員也可以擔任衛生所長,整併市立醫院,並擔任SARS南區總指揮帶領南台灣走出SARS風暴。
60歲那年,他受洗成為基督徒,原本他想「可以退休了吧! 」但天主教靈醫會羅東聖母醫院的義大利神父們,突然找到他,邀請他擔任院長。他想起曾經參訪羅東聖母醫院時看過的一張照片,義大利神父們在台終寢的墓園,他深受感動,「神父們都願意飛半個地球,盡一生為台灣服務,我有什麼可以! 」
2009年,他從高雄到羅東,成為羅東聖母醫院第一個非天主教教友的院長,2年過去了,他不僅改善醫院財務,轉虧為盈,並擴大醫院服務規模,因為自身就醫的經驗,加上他曾在醫院看到一部電梯只能搭載一部坐著輪椅的老人家,等電梯變成是件很困難的事,他決定推動「老人親善醫療大樓」。
「我們總有一天會變老! 」陳永興說,他已是個老人了,深覺在台灣就醫的不便,更何況其他人? 老人醫療將是台灣醫療服務的重點,第一步就要籌建「老人醫療大樓」,終極目標是建立老人醫療的社區主義,組織綿密照護網路,他推動的「親老」醫療訴求,很快引起台灣各界的迴響和討論,他奔走全台,導演吳念真義務拍攝廣告,歌手范瑋琪、李宗盛都跟著投入募款工作,感動了千千萬萬人,在一片景氣低迷中,也帶動了社會熱情捐輸,籌募了三分之二的經費約4億元,預計2年後可以完工。
在台灣,他關心老人醫療的同時,去年帶領羅東聖母醫院首度舉辦海外醫療團,到菲律賓山區義診,對資源缺乏的羅東聖母醫院來說,這是頭一次,也是陳永興院長的堅持和感召,才完成這項任務。今年更到菲律賓山區進行外科手術。
但是,他的腳步還沒有停止,陳永興還想辦報,一個可以公正呈現輿論,為弱勢發聲的「民報」,頭髮早已花白的他,依舊馬不停蹄到處奔走,要募款3億辦報,很多人說他傻,但他依舊堅定著這份信念。
他不只醫人,也醫心,更醫這個社會和國家。